德沃夏克的《C大调弦乐三重奏》,贝多芬的《F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莫扎特的《D大调第一嬉游曲》……4月24日晚,成都交响乐团室内乐音乐会·弦乐专场“弦歌”在成都城市音乐厅如期奏响。
虽然观众们此时没有办法坐在音乐厅里现场感受音乐的魅力,但是成都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依旧通过“云端”,用美妙且悠扬的旋律丰富了成都市民的周末生活。今晚的音乐会邀请到小提琴家曾诚、中提琴家蓝汉成担任指导艺术家,是国内一流音乐家与成都交响乐团的又一次成功合作。接下来,成都交响乐团将继续在云端为大家带来同样精彩的音乐会。
演出现场
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著名的音乐家,它的音乐优美、热情、奔放,又不失细腻,有着浓烈的斯拉夫味道。今晚演奏的《C大调弦乐三重奏》作品74号的第一乐章,是一首非常少见的两把小提琴和一把中提琴组合的杰作。开篇并没有使用传统的奏鸣曲式,而使用三部曲式,第一主题抒情悠远。
当晚,成都交响乐团也演奏了德沃夏克的《G大调第二弦乐五重奏》作品77号,是他34岁时的作品。它在弦乐四重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把低音提琴,让演奏出来的音乐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感和更交响化的质地。
演出现场
1797年,65岁的海顿完成了其一生最为著名的六首弦乐四重奏,其中的《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6号也出现在了今晚的音乐会上。演奏家们选择了作品当中的第四首“日出”,在朦胧的背景下,开头旋律从低至高、从暗至明依次变化,犹如一轮红日从大地边缘缓缓升起,一切都是那样的生机盎然,极具特色。弦乐四重奏是古典乐中最具有“文艺范”的演奏形式。四把提琴,一首小曲,绘出一番弓弦上的风景。
贝多芬的《F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作品18号,是他早期创作的弦乐作品。在当晚的演出中,成都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演奏了其中的第一乐章。通过提琴创造出无比优美和透明的音色,技巧及默契方面也是炉火纯青,对乐曲的平衡性与结构的紧密度也很出色。
演出现场
乔治·亨德尔是巴洛克时期的英籍德国作曲家,他的音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了巴洛克时期的先进思想,并以其宏伟的音乐风格,预示了主调音乐风格的到来。《帕萨卡利亚》是亨德尔《G小调第七羽管键琴组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今晚演奏的是丁芷诺改编版本。亨德尔的作品非常华美,听着这首乐曲,巴洛克时期建筑上的彩色琉璃,折射出纷繁交织的光线犹现眼前。
压轴演奏的则是莫扎特的《D大调第一嬉游曲》作品136号,这是这位大师16岁时创作的作品,堪称他三首嬉游曲当中最为优美动听的作品。成都交响乐团的演奏,时而多彩和谐,时而清澈明快,让这首短小精悍的作品,如绚烂夏花在短暂的生命里极力地绽放自己一般。
演出现场
作为国内职业的交响乐团,与国内外优秀音乐家的交流、合作必不可少。今晚的弦乐专场音乐会,也邀请到曾诚和蓝汉成两位优秀的演奏家担任指导艺术家。作为被著名指挥大师迪图瓦誉为“不可多得的优秀乐团首席小提琴家”,中国爱乐乐团的乐队首席曾诚以独奏家、室内乐演奏家和乐团首席的多重身份活跃于当今乐坛,是新一代乐团首席中的领军人物和小提琴家中的佼佼者;而上海音乐学院室内乐与中提琴教授蓝汉成,不仅获得过奥地利国家教育部颁发的特佳荣誉奖,还曾经是著名现代乐室内乐团Klang Forum Wien和Ensemble Kontrapunkt的成员,如今也是丹麦皇家音乐学院荣誉教授。
今晚的音乐会,便是这两位一流艺术家携手成都交响乐团带给成都市民春日的特别礼物。而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这样高水准的音乐会,足不出户的音乐爱好者只需花一元钱便能欣赏。
红星新闻记者|任宏伟
编辑|段雪莹